一场秋雨绵绵过后,气温骤降,让一些人出现了心慌、气短、呼吸不畅、眩晕的症状。很多人以为是天气骤冷的自然反应,便默默忍受。此时正是血管疾病最容易乘虚而入的时刻,其中有一种常见的疾病——心律失常,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心律失常并非罕见,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如微风拂过,短暂且轻微;有的则如疾风骤雨,频繁而严重。对于那些轻微、短暂、偶尔出现的症状,可能对健康并无大碍。但若是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频繁发生,那就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那么,何时最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呢?当正常的心脏受到寒冷、疲劳的侵袭,或者受到浓茶的刺激、烟酒的诱惑、情绪的波动时,心律失常就可能悄然而至。除此之外,严重低血压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可能引发室内传导阻滞,导致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直接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患有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窦性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冲动频率在60—100次/分之间,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都属于窦性心律失常;二是冲动起源异常(异位性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三是传导障碍,当心脏冲动的传导顺序或时间发生变化时,就会出现传导障碍。
针对心律失常的复杂病因,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制出了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稳心颗粒。稳心颗粒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使用频率位居前列,是国人使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中成药。
为了验证稳心颗粒的疗效与安全性机理,国内外多个著名心电生理实验室的权威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指定药物安全性研究实验室的杰弗逊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实验室的严干新教授主持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药理学和治疗学》杂志上,与国内的实验室论证形成了互证。
除了坚持规范的治疗外,我们还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还要避免发热的情况,因为当全身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心脏在相对缺氧的情况下工作,很容易诱发心律失常。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远离心律失常的威胁。(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