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共同发布了《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旨在适应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推动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并规范学校营养与健康相关的管理行为。
儿童青少年营养失衡现象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透露,当前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超过10%,且这一数据较十年前有大幅增长。肥胖与慢性病紧密相关,儿童青少年患上“老年病”的现象日益普遍,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忧虑。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控制学生肥胖率被明确为主要目标。为了具体落实这一目标,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此次下发的《指南》,则是对这些举措的进一步细化,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早干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与健康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做好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吃、怎么有效地运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建立在掌握基本营养学知识和树立健康饮食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除了学校教育外,《指南》还强调了校园食品管控的重要性。中小学校内不设小卖部、超市,强化学生膳食营养保障,加大校园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力度,这些措施可以为学生改善营养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做好家校配合也至关重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形成健康饮食理念和科学知识传递的完整链条,不仅可让学生的膳食更趋合理,而且更可持续。
《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的发布意义重大。通过教育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通过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健康氛围,通过服务给予学生更多引导和帮助,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将收获更多实际效果。习惯一旦养成,改变就会事倍功半。我们急需通过早期预防、尽早培养膳食习惯、树立健康饮食理念等措施,让学生超重与肥胖率降低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