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方立场明确
关于青年汽车公司的水氢车型,工信部已多次公开发声,态度明确。该车型在未提交产品准入申请、未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情况下,依法不得进行生产、销售或上路行驶。这样的回应,无疑给那些期待水氢车商业化落地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
不仅如此,由于该车型未进入公告目录,也失去了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资格。工信部在补贴审核方面的严格态度,体现了对多部门联合审查及公示流程的重视,旨在防范骗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二、技术争议成焦点
企业声称:青年汽车宣称其“水解制氢”技术已经成熟,但尚未提供可验证的产业化证据。
专家评估:湖北工业大学技术团队以及国际氢能协会的专家指出,该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科学界对于水解制氢的高能耗和经济性存疑,这也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关注。
三、事件背景与波澜
地方报道的反转:南阳市工信局曾对媒体“用词不当”作出解释,但官方网站上仍保留“水氢发动机下线”的相关报道,与企业方面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市委的公开表态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质疑。
行业警示:这一事件暴露出部分地区在招商过程中技术可行性审核的不足。不少评论指出,这是“发展不能注水”的典型案例,也警示其他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时,需更加注重技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四、氢能政策的对比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重点支持的是燃料电池技术,而非“水氢”概念。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如2025年的多项政策,主要聚焦于电解制氢、储运技术等方向,与当前争议的技术并无直接关联。
水氢燃料车的真实性在技术层面尚未得到权威认证,其合法性已被官方明确否定。当前,氢能产业的发展重心更倾向于燃料电池等已经成熟的技术路径。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新技术的更应关注技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