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生活垃圾都在我们身边不断产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垃圾的数量急剧增长,垃圾处理变得日益困难,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累计侵占的土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75万亩。
以北京为例,每天产生的垃圾量高达1.84万吨。这些垃圾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将接近50公里,相当于绕三环一圈。更令人担忧的是,北京的垃圾量还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情况也同样严峻。除此之外,“垃圾围城”的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而是蔓延到了农村。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曾指出,全国大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面临着缺乏环保基础设施的问题,每年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在广东省的虎门镇远丰村,由于村后有一座垃圾山,过去十年里有12人因癌症去世,这个村庄因此被冠以“癌症村”的称号。
尽管垃圾问题如此严重,但我国的垃圾处理能力却远远不足。以北京为例,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日均约为1.03万吨,而每天的垃圾缺口却高达8000余吨。根据统计,全国设市城市的垃圾处理率虽然达到了91.1%,但其中仍有大量的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
目前,全球通行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和综合利用。然而在我国,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人口密集的特点,填埋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限制。焚烧则被认为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处理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填埋量和对土地的占用。垃圾焚烧发电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指出,垃圾处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垃圾问题”,而应该被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他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先焚烧然后再填埋。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环保的焚烧标准。很多地方仍然面临着居民对焚烧的抵触情绪。
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经过焚烧后体积和重量都会大大减少,从而实现有效的减容。垃圾焚烧的监管工作也至关重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曹淑艳副教授强调,公众应该参与到垃圾处理的全过程监管中,包括项目的环境评估和设施建好后的运营监督。她提醒我们,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是垃圾焚烧的前提。
面对如此严峻的垃圾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