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之后,万物苏醒的岭南,潮湿多雨的季节悄然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让人从内到外都感到不适,容易疲倦、昏昏欲睡,四肢沉重,仿佛被无形的束缚所困。这一切,在中医的眼中,正是“水湿困脾”引发的春困现象。
一、湿困的源头在哪里?
外因是空气温暖潮湿,内因则是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不佳。春困在南方尤为明显,尤其是岭南地区。海洋季风的吹拂,使得这一带潮湿多雨,空气中水分丰富,相对湿度较大,因此更容易出现“水湿困脾”,引发春困。这个季节,我们常能在学校或办公室看到趴桌上打盹的“瞌睡虫”,有些人更是嚷嚷着无力、手脚沉重。更有人因湿困而出现胃口不佳、周身不爽的感觉。
对于中医而言,“春困”并非疾病,而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冬季,人体阳气内藏,春季则呈现向外向上的萌发与生长之力。皮肤的毛孔舒展,体表气血增加,而供应大脑的气血相对减少,就像大脑缺氧一般,使人们出现懒洋洋、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中医还认为春季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时,容易克制脾气(木克土),导致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困阻脾胃阳气,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从而引发疲乏、嗜睡。更具体地说,阳气一天中经历“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而上午9-10点是阳气升发的时刻,水湿困脾可能打破原本的阴阳平衡状态,因此这一小时对受影响的人来说可能尤为难熬。
二、哪些人更容易出现春困?
1. 爱熬夜的“脾虚族”:脾的功能良好,湿邪就不易产生并伤人。经常熬夜的人往往脾虚,其舌苔发白、舌质嫩,可以看到齿印。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以及喜食油腻食物很容易导致脾虚,即消化功能变差,无法运化水湿。内外湿相结合,加重了春困的症状。
2. 爱发脾气的“肝火旺族”: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过旺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供血不足,脾虚进一步加重。食物消化不完全,体内湿浊寒气堆积。简单来说,就是肝气过盛会伤脾胃。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体内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水分无法良好地代谢,增加体内湿气。春季需要健脾胃,避免肝火过旺。如果平时肝火偏旺,易出现急躁、心慌、失眠、头晕、头痛等症状的人,在这个季节也更容易感到困乏。
林嬿钊主任还指出,“同气相求”是中医的一个说法。也就是说,本身湿气重的人对外界湿气的感应更加敏感。平和体质的人在潮湿环境中不一定会出现内湿,而体内有湿的人在潮湿的环境里则更容易引湿入内。容易内湿的人在这个季节更要重视祛湿的重要性。
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二、运用丰富的文体和生动的语言
三、保持原文风格特点
四、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