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云 >

古人对死的叫法有哪些?是怎么来的?

  • 健康云
  • 2025-04-14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人的一生,注定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循环。不论生前荣耀显赫,终究难以逃脱岁月的摧残,或因疾病离世,或因罪行丧命,抑或平静无疾而终。

千古一帝,纵然曾派人至东海寻求不老之药,也终在五十岁时于邢台沙丘驾崩。说到秦始皇的离世,我们必须使用“驾崩”这一专用词汇,为何不能简单地用“死”字来描述呢?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礼制规定。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其“死”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绝对不能混淆。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去世称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王公去世称为“薨”,一般大臣去世则称为“卒”,士人去世叫做“不禄”,只有平民百姓的去世才能用简单的“死”字来描述。

在我们的史籍记载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帝王、诸侯、大臣们死亡时的记载,对应的都是这些专用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礼制逐渐变得不那么严格。例如,在清朝时期,二品以上的官员死亡称“薨”,五品以上称为“卒”,六品以下至平民百姓则都称为死。

到了现代,皇室成员、皇后及皇储等去世仍称为“崩”,而皇贵妃以下、王、公、侯、伯等爵位的人死亡则称为“薨”。我们也将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死亡称为“牺牲”。

“牺牲”一词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包括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在古代,宗庙祭祀被视为国家大事,因此古人对祭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禽畜必须是纯色且完整的,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牲畜才能被称为“牺牲”。

随着时代的发展,“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用来泛指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正因为牺牲最初是用于祭祀的,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为大家祈福,“牺牲”一词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精神。到了近代,“牺牲”一词被用来描述那些为了信仰、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生命的革命志士的死亡。这些英勇的烈士,他们的牺牲精神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