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保健品市场日渐繁荣,各种产品层出不穷,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许多保健品公司纷纷采用“秘制”、“千年古方”、“特效治疗”等字眼进行宣传。这些字眼的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新规定,对保健食品的命名进行了科学、规范的要求。新规定明确禁止在保健食品命名中使用虚假、夸大、绝对化的词语,以及暗示治疗作用的词汇。这一举措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在海口各大药品超市,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保健品在命名和宣传上存在着违规行为。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前,应充分了解产品特点,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购买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意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服用,以避免误买或延误病情。
在选购保健品时,许多消费者像曾女士一样感到困惑。面对种类繁多的保健品,他们往往无法判断哪些产品真正适合自己的父母或孩子。曾女士表示,通常会选择店员推荐的、包装精美的产品。
市民王先生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号称能让孩子长高、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实际效果并不显著。记者调查发现,70%的购买过保健品的市民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这不仅让消费者白花冤枉钱,还担心这些保健品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明确规定了许多虚假、夸大的宣传词汇是不允许的。记者在海口多家药店走访时发现,夸大宣传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一些药店的保健品以部分原料命名,而这些原料的含量实际上非常低,甚至根本不存在。一些以冬虫夏草命名的保健品价格虚高,让消费者质疑其真实成分和价格合理性。
从长远来看,保健品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夸大宣传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长远来看将损害消费者的信任和行业声誉。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保健品宣传,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购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促进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