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卫生部在综合考量公众健康需求与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坚果炒货食品》、《粮食》以及《巧克力及其制品》等三项备受瞩目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现正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其中,关于坚果炒货的标准尤其受到公众关注,因为它关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零食的安全问题。
这次的新标准对坚果炒货进行了全面的规范。新标准替换了旧的《烘炒食品卫生标准》和《坚果食品卫生标准》,并扩大了覆盖范围,包括以果蔬籽和坚果为主要原料,经过各种加工工艺制成的所有生干和熟制食品。这样的定义涵盖了更多的产品种类,确保了市场的全面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对坚果炒货的感官指标进行了细化。色泽、滋味与气味都被明确要求应符合特定标准,不得有酸败等异味,且应无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异物。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坚果炒货时,可以更加明确地依据这些标准来判断产品质量。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修改了熟制坚果与子类食品的过氧化值指标。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和脂肪酸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当食物中的脂肪酸被氧化时,会产生一种难闻的“哈喇味”。新标准规定,除了葵花子外,其他熟制坚果的过氧化值不得超过0.50克/100克。这意味着如果瓜子口感不松脆或有哈喇味,将被视为不合格产品。
全国坚果炒货专业委员会经过近300次的连续跟踪试验研究发现,当熟制葵花子(仁)的过氧化值小于0.9时,瓜子口感最佳;而当过氧化值在0.91以上至3.40时,瓜子就会出现明显的哈喇味,口感失去新鲜感和松脆感。这一研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明确的购买参考。
范志红教授提醒消费者,富含脂肪的食物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受到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影响,脂肪会发生氧化,导致营养价值下降并产生不良味道。坚果炒货买回家后应妥善保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如果出现不新鲜的味道,说明其中的脂肪可能已经氧化,不仅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记者在走访超市和农贸市场时发现,虽然超市中的坚果炒货大多有明确的包装和生产日期,但农贸市场的散装坚果炒货则大多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消费者对新的国家标准大多表示不清楚,也不清楚如何判断坚果炒货的质量。有经验的消费者则会通过口感和气味来判断其新鲜程度。
在此,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坚果炒货时应注意其新鲜程度和质量,尽量选择有明确包装和生产日期的产品。对于散装的坚果炒货,由于其质量无法保证,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格外谨慎。也要注意适量食用,以免过量摄入脂肪导致发胖。确保食品安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从选择产品到储存方式,都需要我们细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