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起,袁先生及其团队在遂平县嵖岈山乡大里王村承包了千亩土地,倾注心血种植花生、玉米和小麦。其中,花生种植面积便达到了约五百亩,累计投资超过三百万元。每年的收割季节,却成为袁先生最忧心的时间。因为在这期间,村民的盗窃、哄抢行为让袁先生及其团队损失惨重。
在2020年10月下旬的一次收割中,数百名村民(甚至包括外村人员)涌入农田,哄抢花生,夜间更有打灯偷盗者出没。面对此情此景,袁先生感到十分无奈。他表示,虽然收割后掉落的花生允许村民捡拾,但未经收割便强行拿取或偷盗的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他的权益。部分村民态度强硬,甚至声称“认识人”,使得执法变得困难重重。
大里王村的村干部表示,这些哄抢者大多是外来村民,因为人数众多且流动性强,村委会也感到“管不住”。他们希望通过媒体曝光,促使地方重视并加强法治教育。而遂平县相关部门回应称,村民的行为并非哄抢或盗窃,而是在机械收割后清理遗留花生,部分承包商也允许村民捡拾,以便后续耕种。但对于承包商指控的提前哄抢行为,官方并未直接回应。
深入分析这一事件,我们发现其背后存在着多重问题。部分村民存在“占小便宜”的心理,认为“不捡白不捡”,而从众心理也让局势愈发难以控制。初次发生哄抢时,由于缺乏严肃处理,导致后期演变为群体性行为后难以控制。村干部承认其能力有限,执法部门到场后也难以有效驱散人群。
从法律角度看,《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哄抢等行为可处拘留及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加重处罚。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参与者众多且涉及跨村人员,存在取证难、处罚难等问题。承包商虽然多次报警,但效果甚微。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建议:首先需要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对初期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避免形成“法不责众”的恶性循环;其次要加强法治宣传,明确“捡拾”与“哄抢”的界限,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地方需协调公安、村委会等力量,在收割季节加强巡查和现场管控。这一事件反映了农村土地承包中基层治理与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需通过多方协作,平衡农民利益与承包商的合法权益。
一个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