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清往的部队何以喊绿营?

  • 生活知识
  • 2025-04-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绿营:清代国家常备部队的兴衰史

众所周知,绿营作为清代的国家常备部队之一,遍布天下,其兵力是八旗的数倍。这支强大的军队为何被称为“绿营”,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呢?

绿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为了补充八旗兵力的不足和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统治,清廷招募前明军队和汉人,组建部队。这些部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单位,因此被称为绿营兵,简称营兵。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但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较八旗兵多三四倍。绿营主要包括步卒,分为战卒和守卒两种,还有马卒(骑卒)和海军。在清代前期,特别是在康熙初平息三藩之乱的历次战役中,绿营发挥了关键作用。

绿营制度沿袭自明朝,分省设置,其主要任务是镇守地方。清代的军事区域划分为十一个战术军事区,每个区域下辖一至数省,区的最高军事主管为总督,没有设总督的区则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主管。省下为镇,镇的主将为总卒;镇下分协,协的主将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主将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主将为千总、把总。

在各省,均有绿营兵驻扎,其制度和兵力各不相同,其中闽广最多,安徽最少。绿营的军职以提督为最高,统领总卒以下各级军官。而各省区绿营,自巡抚、提督、总卒各标以下,均归地方总督节制。绿营军从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其军力极度分散,加之军饷微薄不足以养家,有的甚至兼做小生意,进而养成了绿营兵将谋求狡诈、懒散散漫、谋利敛财、漫无章法、贪生怕死的积习。

绿营军在清代地位低下,待遇极差。清为了统治部队,在世界执行了八旗军与绿营交叉驻扎的策略,以形成全国的军事统治网,同时加强了八旗对绿营军的统治。在康熙初年,八旗军常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汉军,辱骂殴打司空见惯,甚至体罚折磨致死的事件也屡有发生,所以八旗军与绿营军冲突格外激烈。

绿营兵制修建后,经过数次改进,到康熙时期已相当周全,武将已无法拥兵自重。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任免,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在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职官员控制,文职官员不懂军事,以文治武。绿营兵制虽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因为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彼此不熟悉,号召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由此引起一败涂地的惨状。

康熙逐渐认识到绿营军的缺点很多,开始起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的军职,提出满汉一体,并给予绿营军较大的自主权。这一改革让绿营将士的作战积极性获得了提高,因此绿营军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不久之后,绿营兵也和八旗兵一样了。

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长期未经战事以及绿营内部、徇私舞弊的现象严重其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太平天国反抗时绿营兵遇到战事一触即溃其职能逐渐被后起的湘军、淮军所取代。清廷为了节约开支从光绪帝登基后开始大规模废除绿营训练最后将其改编为巡防营失去常备军的效率后绿营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