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三都,这一鲁国的大事件,在孔子执政时期尤为引人注目。关于其在历史记载中的位置,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有其独特的描述。关于这一事件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官制问题,即司寇是否负责隳都;卿大夫执政时期,国君与大夫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陪臣的地位和影响。我倾向于认为隳三都是由三桓主导的。这一观点与一些历史记载有所不同。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对定公进言,强调臣子不可藏甲,大夫不可建百雉之城。他的建议被采纳后,叔先堕郈。季氏准备堕费,然而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却率费人袭击鲁国。在这场混乱中,公与三子进入季氏之宫,登上武子之台。费人的攻击虽未成功,但已逼近宫廷。孔子命令申句须和乐颀反击,成功击退了费人。二子被迫逃往齐国,费邑因此被堕毁。关于成邑的堕毁则遭遇了孟氏的阻力。
这一过程在《史记》中的记载与《左传》有所不同,不仅时间晚了一年,而且《史记》明确指出了隳三都是由孔子发起的。深入探究这一过程,我们发现子路作为季氏宰,其权限并未达到直接拆除三桓都邑的地步。当时,季孙氏是鲁国的执政卿,掌握着鲁国的军队。孔子向鲁定公提出建议后,就派子路前往三桓执行拆迁任务,这在现实中是难以想象的。
我推测,实际上主导隳三都的应是三桓中的叔孙氏和季氏。隳都对他们而言有着实际的好处,因为不仅可以削弱鲁君的权威,还可以遏制自家的家臣势力。例如季氏的阳虎以及公山不狃、叔孙辄等人。通过隳都,三桓实际上是在打击这些大夫家臣的势力。由于拆迁费都引发的反抗,三桓通过合作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功解决了尾大不掉的问题。
孟孙氏在这一事件中并未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成邑作为鲁国的北大门,其重要性使得孟懿子选择保留。鲁定公和孔子试图通过讨伐孟孙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反而被三桓联手击败。这一事件导致孔子与三桓之间的关系紧张。孟懿子虽然在年轻时追随孔子,但在利益之争面前选择了自己的利益,这在儒门中被避讳,因此在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中并无孟懿子的名字。
关于史记中记载的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以及齐人闻而惧的描述,实际上也存在诸多疑点。在鲁国执政的仍是季氏,孔子的傧相与宰相职责不同。对此的误解导致了关于孔子被齐国逼走的传说。实际上,孔子的出走更多的是因为他与三桓之间的矛盾,以及他对鲁国卿大夫执政模式的不满。他追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即使他身为大司寇提议限制三都的规模,也不可能直接派子路去拆除。
尽管有孔子的参与和提议,但隳三都的实际推动者仍是三桓。他们利用这一事件打击家臣势力,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并不存在孔子主导隳三都的说法。至于五等爵制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不在此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