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消息在网络上及短信平台广泛传播,声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故意将血液滴入饭店食物中,导致有人被传染。针对这一传闻,卫生部迅速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造谣事件,“滴血传播艾滋病”纯属谣言。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餐具、饮水和食品进行传播。
关于艾滋病的谣言并非首次出现,也绝不会就此消失。早在2002年,就曾有谣言称有人使用带有艾滋病患者血液的针头刺人传播病毒。之后更是出现了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注入香蕉和西瓜等传播方式,这些谣言让当地民众陷入恐慌,也给农业带来严重损失。瓜农们面对滞销的香蕉和西瓜,只能无奈地承受损失。
为何艾滋病谣言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并传播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人们科学素养不高是重要的一点。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人们的科学素养不足,从而轻易相信这些谣言呢?遗憾的是,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科研经费也从未投入于此。
一些科学研究和社会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其中一个重要的提示是,科学传播的不到位以及研究人员对科学传播的热情不足,很可能会导致包括艾滋病在内的许多科学问题的谣言的传播。以最近的一个例子来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的研究发现,经过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即使血液中病毒呈阴性,眼泪中仍可能含有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艾滋病》上发表后,经过媒体的报道,却成为了“眼泪可能传播艾滋病”或“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说法。
针对公众的误解和疑虑,解铃还需系铃人。李太生的研究团队以及艾滋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和媒体都需要对公众进行耐心的解释。他们指出,虽然眼泪中含有病毒,但并不意味着病毒一定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并没有发现因为接触眼泪而感染艾滋病的病例。
那么,如何为公众的误解进行解惑和释虑呢?对于这个问题,李太生的研究团队已经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对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需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对于公众的解释仍然不足。尽管眼泪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科学原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证实,但我们可以根据迄今为止的艾滋病防治实践和已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逻辑解释。例如,艾滋病病毒只能在液体中存在,对热和干燥十分敏感,在干燥环境中10分钟便会死亡,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中30分钟灭活。即使在生活中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眼泪,只要皮肤没有破损和伤口,就不可能通过眼泪传染。这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唾液中但并不会通过接吻传播的原理相同。
抗击艾滋病和艾滋病谣言,不仅需要科学研究,更需要科学的传播。我们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毋庸置疑,然而对于科学传播却常常忽视甚至轻视。只有加强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谣言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