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毛症及其治疗的深入
卵巢多毛,常见于双侧多囊性卵巢及分泌雄激素的功能性肿瘤,如含睾细胞瘤。前者常常伴随外阴多毛,肥胖及不育等症状,可以通过人工气腹造影或B超进行诊断。后者则表现出卵巢包块、外阴多毛、音调低沉等特征。含睾细胞瘤切除后,男性特征会逐渐消失,月经亦可恢复。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病症,对于患者来说,寻找专业的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多毛症也有遗传性的因素,约占10%-15%的病例有家族因素。药物性多毛则多与雄性激素药物剂量过多有关,药物治疗的剂量控制尤为重要。神经性多毛则可能由于高度精神紧张影响毛囊功能或者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改变雄激素分泌或分解速度。
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多毛,如饥饿性、结核病人体毛增多倾向,脊髓灰白质炎病人肢体多毛等。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阴毛发生过早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其中包括脑型真性性早熟、体质型性早熟、假性性早熟以及外源性性早熟等。当孩子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阴毛生长等症状时,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
对于多毛的治疗,外阴多毛一般不用处理,但如果体毛过多,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或试用内服药进行去除。甲氰咪呱片、安体舒通等药物都被报道过用于多毛症的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它们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或者对胎儿产生影响。
古代相学对阴毛进行了一番“研究”,对女性的阴毛形状与其所谓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这些观点并没有科学依据,我们更应当关注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专业的医疗建议。
多毛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症,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对于患者来说,了解病症、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毛症。在应对多毛症的过程中,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和心理咨询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代人们对阴毛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其分布和形态有着深入,然而关于阴毛与关系的观念却缺乏科学依据,部分观念甚至显得荒诞,这受到历史条件和科学方法的局限。
在国外,日本学者须滕武雄博士在其著作《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中,对女性的阴毛与性格、爱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女性的阴毛分为五种类型。尽管这种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阴毛与性格、爱情之间关系的思考,但其论说仍缺乏科学依据,感觉有些牵强附会。
关于性的误区,民间对于外阴无毛的男女有一些迷信和误传,如称之为“白虎”或“青龙”,视为不祥之兆,这纯属封建迷信,毫无科学根据,应对民众进行澄清和矫正。夫妻间对于阴毛的看法因各国风俗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美的标准也有各自的见解。有些国家认为阴毛是美的象征,有些则不然。
关于阴毛的实用方面,有建议在性爱前剃掉阴毛的观点,但目前对此并无统一标准。西方女性倾向于剃掉阴毛以预防生殖器感染,而东方女性则更倾向于保留阴毛,认为其具有保护、美学和性唤起的功能。对于是否剃除阴毛,应从个人习惯、气候、卫生需求等多方面考虑。
社会上的一些比赛或表演中,因穿着问题可能会暴露体毛造成尴尬,此时暂时剃除阴毛也是一种选择。患有阴虱的男女在治疗期间剃除阴毛有利于治疗,这是医学上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外阴无毛的男女并不一定没有生育力,不能随意给人贴上“生理缺陷”的标签。至于阴毛能否治病的问题,虽然在我国民间医学中有一些奇特的说法,但这些都缺乏科学依据,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对于阴毛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医学、性学、社会学、美学和生理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同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做出合适的选择。参考文献重述
在众多文献中,有几部关于性教育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还展现了性教育的深远意义。
刘达临的《中华性学辞典》【M】,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这本书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全面而深入地了性学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性知识的大门。
金秋和孙莉合著的《性教育实用手册》【M】,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指导下于1995年出版。该书的46-49页详细阐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黄灿的《女阴文化研究》【M】,在香港新风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其中的第125页对女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为我们揭示了性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胡廷溢的《性知识漫谈》【M】,在江西科技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该书的88-91页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普及了性知识,让枯燥的性话题变得生动有趣。
还有须藤武雄的《从毛发看性格与爱情》【M】,在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于1989年出版。书中的123-127页讲述了毛发与性格、爱情之间的联系,展示了性知识的多元和丰富。
李敖的《人间烟火——李敖论性爱》【M】,在兰州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这本书集合了李敖对于性爱的独特见解,为我们展现了性爱的真实和人性的。这些书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性教育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