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快速击沉”战术:环太平洋联合军演背后的策略与争议
在2024年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中,美军主导的“快速击沉”战术引起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广泛关注。这一战术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美军在应对现代海上威胁时的策略思考,特别是在使用退役的4万吨级“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作为靶舰的背景下。以下是对此次战术的与。
一、战术核心与实施路径
该战术的核心在于灵活且低成本的反舰策略。美军通过对传统卫星制导武器的改装,赋予其反舰功能。这种低成本但具备高效能的战术武器,在低突防能力的情况下,依赖于老旧靶舰的防空漏洞进行攻击。B-2隐形轰炸机的参与,利用其隐身特性投放战术武器,强调了隐蔽性和高空打击效率的结合。多平台协同打击的演练,整合了多种武器系统,展示了多国联合作战体系的实力。
二、战略意图与威慑目标
美军此次战术的展示,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更体现了其战略意图和威慑目标。与中国现役两栖攻击舰吨位相近的“塔拉瓦”号作为靶舰的选择,被外界解读为向中国传递明确的威慑信号,意在应对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台海地区的潜在军事行动。此次演习也是美军验证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国参与的饱和攻击演练,测试反舰武器的效能,为未来海战积累宝贵的战术经验。
三、靶舰选择与演练争议
这一战术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使用退役的“塔拉瓦”号作为靶舰,其局限性显而易见,缺乏实战参考价值。现代舰艇的多层防御体系使得此类攻击难以复制成功。美军在选择靶舰时,也面临着生态和成本的考量。核动力舰艇退役后难以作为靶舰使用,因此美军选择了常规动力的大型舰艇作为平衡。
四、专家评价与战术缺陷
军事专家们对此战术的评价褒贬不一。突防能力不足是其主要缺陷之一,改装后的武器系统易受电子干扰,且缺乏高速突防的能力,难以突破现代化的防空网络。演习场景设定在“无对抗环境”中,忽略了真实战场中敌方的主动防御和反击能力,使得这次演习更多体现出的是政治象征意义,而非实战意义。
美军的“快速击沉”战术虽然展示了其在反舰思路上的创新,但其实际作战效能仍需在复杂的对抗环境中进一步验证。这次战术的展示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更是美军在全球战略格局下的一次策略布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