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茶”的文化背景与演变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神奇的植物被我们的祖先发现、种植,那就是茶。茶,仿佛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拥有“知识产权”最久的产品。从最早的发现到如今的普及,茶叶一直是中国的骄傲。这种独特性在战争前后因外国的盗窃而开始发生变化。
相传,茶叶的最初发现者是神,他曾因茶叶得以解毒。茶字的起源也反映了这一点,《说文解字》中的“荼”字,解释为苦菜,因此后来的茶叶也因此得名。在《茶经》中,更是详细描述了茶的性质、品质、产地等各个方面。而茶的盛行与一位伟大的茶学家——陆羽密不可分。他不仅编纂了人类史上第一本系统的茶类专业书籍《茶经》,而且他的贡献使得“荼”字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茶”字。
在唐代,茶文化迎来了首个顶峰,那时的主流吃法是“吃茶”。人们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碾碎成粉末,放入水中烹煮,再加入姜、葱、橘皮、枣薄荷等一起熬制,做成类似于粥的形态食用。这种吃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营养,并起到了解毒的效果。
到了宋代,茶文化迎来了新的巅峰。当时的人们不仅继续了唐代的“吃茶”方式,还发展出了更多的花样。在繁华的临安城,人们按季节售卖各种奇茶异汤,冬天里的七宝擂茶尤为受欢迎。它由花生、芝麻、核桃、杏仁、姜、龙眼、香菜与茶叶共同捣碎、熬成粥,看起来很像八宝粥。宋人还喜欢在茶饼上装饰龙凤花纹,这也被称作“龙凤团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茶”逐渐演化为更简单的形式。南宋时,日本高僧大应禅师来到我国学习佛法的也对当时的“抹茶”方式惊叹不已,并将其带回了日本,成为了日本茶道的起源。而在我国,人们逐渐开始采用更简单的方式享用茶,如沸水冲泡饮用等。这种方式简便易行,能更好地体验茶的真正味道。相对于复杂的食用方式,这种简化的方式更有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干燥的茶叶轻便、易保存,便于大量长途运输,这也为我国茶叶在西方世界的普及提供了便利。
喝茶与吃酒有着本质的区别。茶能杀菌消毒,使人变得文雅;而酒则易让人粗俗、制造混乱。正如西方人自己所说,茶叶改变了英国人的整体气质。而且,英国的产业工人从喝酒改为饮茶,这也加速了工人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如今有些国家回馈给我们的却是毒物……
“吃茶”与“饮茶”并无高下之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吃茶”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饮茶”。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