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谣言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升级。从前的“小龙虾浑身是寄生虫”、“紫菜是塑料做的”,到现在的“白酒能抗癌”,这些看似荒诞的谣言竟然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一次次“死灰复燃”。面对这些谣言,很多人往往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无形之中成为了谣言的推手。对此,专家和有关部门呼吁大家保持清醒,加强食品信息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吧。
对于普洱茶致癌的谣言,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表示,普洱茶中的黄曲霉菌数量很低,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必须保持干燥,消费者在选购时应选择品质有保障的产品。专家还指出,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只要食品中的铝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针对“紫菜是塑料做的”谣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对涉谣者进行了严惩。白酒中的地衣素发现并不能得出饮酒有益健康的结论,长期过量饮酒依然对身体健康有害。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谣言的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一些旧谣言经过改头换面后重新传播,动辄引起人们的焦虑。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在转发文章或视频之前,我们应该多一份谨慎和理性,避免成为谣言的扩散者。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谣言制造者。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面对这些舌尖上的谣言,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在享受美食的也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我们一起为抵制谣言、维护食品安全做出努力吧!国家食品药品稽查专员李海锋解读了食药监总局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行动。在2017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了包括食药监总局在内的十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这一通知强调了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至关重要,要求及时组织辟谣工作,坚决打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行为。自那时以来,食药监总局已经发布了85条辟谣信息,并且数据库已经收录了超过3万条的相关信息。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副所长苏婧则深入探讨了公众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时的心理现象。她指出,面对小道消息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这种心理促使许多人在无意中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推手。那么为何谣言能如此轻易地传播开来呢?苏婧认为,原因在于食品信息的科学解释不足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环境下,公众在面对食品信息时应该保持警惕,多思考、多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多观察、多提问。学会利用官方提供的渠道进行求证,这样可以帮助公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食品信息时,避免受到谣言的误导和伤害。通过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提高信息识别能力,我们可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
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轻易被谣言所迷惑。和相关机构也应积极行动,及时公开信息,加强科普宣传,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记者 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