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健康网报道,央视曝光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毒胶囊”事件,其原料竟然来源于所谓的“蓝矾皮”工业皮革废料,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这种大量存在的“蓝矾皮”废料究竟从何而来?为何会出现重金属铬超标的现象?为此,《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种工业明胶被用于生产药用胶囊,甚至一些软胶囊也使用了这种原料。在山东省沂水县的一家制胶厂,负责人透露了他们生产的明胶不仅可以用于生产药用硬胶囊,还可以用于加工软胶囊。当记者问及原料时,负责人坦言,他们使用的正是那种引起广泛关注的“蓝矾皮”。
这种“蓝矾皮”究竟是何物?负责人透露,它来自于制革厂的鞣制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导致铬残留。而这种皮子经过整理加工后,可以被用于生产皮鞋、皮衣等皮革制品。其下脚料则被经销商收购,整理后卖给全国各地的明胶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蓝矾皮”工业皮革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一般由专门的经销商提供。在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记者找到了专门供应这种废料的经销点,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整理这些废料,并告诉记者这些废料非常畅销,被销往全国各地,包括一些明胶厂。
那么,铬到底是什么?铬超标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呢?专家介绍,铬是一种多价金属元素,其中二价铬毒性非常轻微,而三价铬和六价铬的毒性则相对较强。长期摄入三价铬可能影响身体的抗氧化系统,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而六价铬的毒性更强,大约是三价铬的100倍,可能引发皮炎、咽炎、肺炎、气管炎等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癌症。
此次“毒胶囊”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陈伟医生是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的副主任医师。他提出一个关于长期接触高元素铬离子的警告。铬离子长期持续接触对人体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肾小管的功能有可能造成损伤。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经过动物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接触铬离子还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肺癌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这些疾病与长期铬离子的摄入有着密切的关联。陈伟医生的话语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对环境的关注和对生活习惯的警惕。我们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接触这类有害物质,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从源头上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生活目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这些健康隐患的发生。我们还应该积极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陈伟医生的这番言论是对公众健康的高度关注,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播这样的健康知识,为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