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处的警报:腔隙性脑卒中的预防
中老年保健的重要课题中,有一个常被忽视的角落——腔隙性脑卒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还有一种脑卒中潜伏得更为隐秘,如同无声的警报,让人措手不及。那就是腔隙性脑梗塞。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张教授对此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腔隙性脑梗塞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机制在于大脑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发生病变。这些微细血管的变化可能导致血栓或微栓塞的形成,进而引发血管闭塞,最终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
这种病症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为其病灶主要在微细血管,虽然梗塞多发但面积很小,不足以引起运动、感觉、认知功能的严重障碍。而且,由于其来去匆匆,如果诊治及时,多数患者可以在两周内完全恢复。腔隙性脑梗塞很容易被忽视。
张教授强调,腔隙性脑梗塞的潜伏期较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对于那些血压、血脂高的人来说,他们的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小动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硬变窄,逐渐发生闭塞。糖尿病、吸烟等对微小血管的不良影响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当颈内动脉出现斑块、狭窄等病变时,同侧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也会增加。
许多患者因为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甚至出现大面积脑梗塞。对于腔隙性脑梗塞,早诊、早治、早防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呢?张教授建议,根本的预防措施是保持血压平稳,积极控制高血压并发症。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禁烟少酒、合理运动、规律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定期体检更是不可或缺。心脏、血管、血脂等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是预防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无声的战斗场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充分了解、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才能在这场与腔隙性脑卒中的较量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