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农耕文明的熏陶下,汉族对“孝道”的尊崇如山巍峨,其中《孝经·开宗明义》中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更是将蓄发视为对孝道的坚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变迁不可逆转。
当清军铁蹄踏破山河,入主中原之际,汉族的“毛发情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民族的清朝统治者,无需蓄发,反而将头发剃光作为传统。清兵入关时颁布的《剃发令》,无疑是一场文化侵略的暴风骤雨,其目的不仅在于改变汉民族的习俗,更是在于摧毁其自尊心,便于满清统治者的封建统治。
在这长达267年的清朝统治下,华夏大地的男子不得不违背祖训,剃发留辫。清宫剧中广为人知的“阴阳头”,其实并非清朝最初的发型。最初的“金钱鼠尾”式发型,是头颅周围的头发尽皆剃去,只留下一钱大小的一小撮,然后编成细辫。
“阴阳头”的出现,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自发的演变。在清朝统治日渐衰微的乾隆之后,人们的蓄发逐渐增多,发型也经历了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的演变。这一过程的背后,其实与清朝统治的强弱息息相关。
更为人们关注的是,清朝人的“辫子”究竟有多脏?受思想观念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古人很少沐浴。一个月洗一次头已是王公大臣的极限,普通劳动人民甚至一年才洗一次。这样的卫生习惯,使得头发积攒了大量的灰尘和垃圾。据一位到过清朝的英国女子回忆,辫子解开时,恶臭扑鼻,泥垢、小虫子悉悉索索掉了一地,让人不忍直视。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恐怕再难直视清宫剧中光鲜亮丽的“阴阳头”。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将“辫子头”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分析“辫子头”的演变过程,窥探清朝统治力的强弱程度。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真实的清朝历史远比电视剧中呈现的更具有戏剧性、更加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