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听说北京朝阳区深夜发生了2.7级的地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地震等级的不同又代表着怎样的危害差异呢?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北京朝阳区发生了2.7级地震。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2月3日凌晨1点55分,震源达到了21千米。震中的位置位于北纬39.98度,东经116.52度,周边海拔平均约34米。回顾过去五年,震中周边200公里内已经发生了9次3级以上的地震,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河北唐山市丰南区的4.5级地震。
那么,不同的地震等级究竟有何区别呢?我国采用的震级标准是里氏分级表,共分为9个等级。每一级的能量差距是巨大的,比如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就相差大约30倍。而地震的威力大小,主要取决于震级的高低。通常,小于2.5级的地震被称为小地震,人们可能感觉不到;2.5-4.7级的地震则称为有感地震,人们可以感受到轻微的震动;而大于4.7级的地震则被视为破坏性地震,具有相当强的破坏力。
面对地震,我们该如何逃生呢?如果在屋内,切勿直接冲出,应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可以站在门口,门框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要远离窗户,避免窗玻璃被震碎造成伤害。若在室外,应远离楼房、树木等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量跑到空地去。在公众场所遇到地震时,要保持冷静,有序撤离,避免因为恐慌而导致的拥挤和踩踏事件。
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地震,又被称为地动或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会对地壳产生巨大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累积的能量便会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从而形成地震。地壳的运动、板块的运动都是地震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震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自然现象。了解地震的等级、危害、逃生方法和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地震时更加冷静、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