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实施的五年回望:产业增长与健康挑战并存
自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控制框架公约》以来已有五个年头,然而产量并未如公众期待的那样下降,反而持续攀升。目前,我国相关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呈现出惊人的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我国的控烟之路究竟在何方?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消费国,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控烟挑战。尽管“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被誉为控烟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式进步,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控烟为何如此难奏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价格未能有效调整。提高烟价是国际通行的控制并减少吸烟人数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尽管综合税率有所提高,但零售平均价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行业内部消化了增加的税收,并未反映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导致消费者感觉不到价格的变化,自然达不到控烟的目的。
对此,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石坚指出,消费税改革只是一次财政性改革,税动而价未动。只有实现税价联动,让消费者感受到价格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控烟的效果。
我国盒上缺乏直观的警示图片也是导致吸烟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在烟盒上印刷因吸烟造成的患病器官的局部特写警示,会让很多吸烟者望而却步。与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烟盒包装相比,大陆烟盒包装过于精美华丽,缺乏具有警示效果的图片。这导致大多数不懂英文的国人无法看到警示信息,从而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反对以税控烟者提出提高烟价会剥夺穷人的权利。我们应该明白,吸烟权与健康权相比,孰轻孰重?让农民兄弟抽得起烟,实际上是让他们暴露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中。我们需要调整政策,提高税,增加价格,尤其是对贫困人群。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贫困人群的吸烟率。将调税调价后的利润用于弥补控烟资金的不足,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
控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价格、警示标识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控烟工作。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危害的认识,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控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控烟,保护人民健康。“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教授指出。”
作为一种合法消费品,却对每一位使用者构成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半数使用者死亡。杨功焕对此有着深入的理解,他提出,仅在烟盒上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显得过于常规,这种信息对于吸烟者来说早已是冗余的,警示效果微乎其微。
我们知道,99%的吸烟者都明白吸烟有害健康,然而他们真正了解的危害程度却鲜有人知。的潜在危险远不止人们通常认知的那样。事实上,吸烟是导致多种健康问题的首要危险因素。这一事实对于超过八成的吸烟者而言,却仍然模糊不清。
的危害远不止于呼吸系统。许多吸烟者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习惯还会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脏病的风险。除此之外,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加速皮肤老化过程。更令人震惊的是,吸烟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吸烟的健康警示,我们需要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烟盒上的警示信息不应仅仅停留在“吸烟有害健康”这一泛泛之语上。我们应该向公众传达更具体、更直接的警示信息,让他们了解的真正危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唤起公众的警惕,促使更多人,保护我们的健康。
在吴宜群教授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努力下,我们正朝着更全面的健康警示信息迈进。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吸烟者都能明白:的危害远超想象,才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