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席卷欧洲,引发了广泛关注。大肠杆菌O157H7一直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但此次疫情的元凶却是另一种大肠杆菌——O104H4。
那么,什么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呢?
大肠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微生物之一,大多数并不致病,主要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被称为“正常菌群”。少数大肠杆菌具有毒力,可导致疾病。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一种能够分泌毒素的病菌,其毒素与志贺氏痢疾杆菌分泌的毒素相同,被称为“志贺毒素”。这种毒素不仅会损伤肠黏膜,导致腹泻和出血性肠炎,还能穿透肠壁,进入血流,导致红细胞溶解、血小板凝集、微血管阻塞。表现为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尿毒综合征”。
近年来,全球重大的出血性肠炎疫情主要由大肠杆菌O157H7引起,因此德国最初认为此次疫情仍是由该病菌引起。德国医生惊讶地发现,导致此次欧洲腹泻疫情的元凶实际上是另一型大肠杆菌——O104H4。
那么,大肠杆菌O104H4是从哪里来的呢?
除了大肠杆菌O157H7,其他非O157血清型大肠杆菌也是导致出血性肠炎的原因。比如大肠杆菌O26H11、O111H8等。历史上,20%-50%的出血性肠炎是由这些非O157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亚洲地区部分疫情爆发时就已经有记录证明其他型别的大肠杆菌的存在。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出血性肠炎疫情也与这类细菌有关。此次欧洲疫情中发现的O104H4型大肠杆菌也并非初次出现。早在几年前就有报道指出在韩国已经发现了这种大肠杆菌的病例。最近的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此次的致病大肠杆菌O104H4与某些先前从腹泻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高度相似,很可能是从这些细菌变异而来。这再次提醒我们这种新型大肠埃希菌的存在不容忽视。它可能潜伏在食品生产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并在适当条件下爆发出来造成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和传播途径。对于公众来说了解并预防这种新型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以保障个人和公共卫生安全。。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五个主要危险因素:夏季流行、食品污染和食品集中供应、水源污染以及人群的易感性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感染风险并维护公众健康安全对于来说加强食品加工业学校工地食堂卫生管理以及饮用水安全监管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以保障民众的健康安全。。总之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应对这一新型大肠埃希菌带来的挑战确保我们的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守护水源安全,特别是在夏季洪涝灾害之后,严防各类水源如水井、自来水、游泳池等受到大肠杆菌的污染,这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大肠杆菌的感染问题,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从国外大肠杆菌O157的流行情况来看,各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但特别要关注10岁以下的儿童。这个群体感染率相对较高,且病情较为严重,容易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征。在我国的情况略有不同,重症病例以老年人居多,儿童相对较少。
最近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O104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次疫情中,女性患者占到了大约三分之二,且更容易发展为溶血尿毒综合征。至于其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大肠杆菌O104的流行,但人们普遍对这种细菌缺乏免疫力。一旦这种疾病传入我国,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易感人群,极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出入境检疫部门。对于过往旅客,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一旦发现腹泻病人,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警惕输入性病例的进入,防止疫情在我国扩散。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水源,提高我们的警惕性,做好防范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迎接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