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五大补虚误区,避免越补越虚——解读误区篇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身体调养,选择服用各种补品来补虚。很多人对补品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越补越虚。下面,就跟随整形网小编一起来解读这五大补虚误区,助你更好地进行身体调养。
一、盲目信任广告宣传
如今,各种补品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中往往夸大其功效,声称能够“神奇”、“灵验”“包治百病”。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它并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也不能让人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它只能帮助亚健康状态的人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在选择补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
二、将进补等同于养生保健
进补是针对身体出现问题的人,而营养充足、无病无痛的人则无需吃补药。就像衣服残破需要修补,而完好的衣服则无需缝补。过去许多长寿者,虽然生活在深山老林,饮食简单,照样身体健康。进补不等于养生保健,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进行。
三、不辨证进补
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进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种虚证都需要针对性的补方补药。不对症下药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在选择补品时,应结合自身体质和机能状况,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进行。老一辈中医师的用药十分严谨,即使是现成的补药或补膏,也要观其处方成分后辨证使用。
四、依赖补品代替一日三餐
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依赖于一日三餐,而非营养补剂。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皇帝内经》便明确指出这一点。现代营养学也证明,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营养均衡。不应依赖补品,而忽视了日常饮食的重要性。
五、认为补品越贵越有功效
高价补品并不等同于高效补品。很多高价补品只是加入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如龟板、鳖甲、藏红花、虫草等,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服用这些药材。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在选择补品时,不应只看价格,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进补需要理性对待,结合自身情况适量进行。只有了解这些补虚误区,才能更好地进行身体调养。如有更多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到医院进行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