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这个考试旺季,对于许多学子来说,洗肾可能成为了功名路上的绊脚石。一周内需要到医院两到三次,每次耗时四、五个小时,这无疑给正在紧张备考的学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有洗肾患者通过居家腹膜透析的方式,成功走出国门,取得博士学位,甚至成为大学教授。
以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助理教授林文源为例,他是一位红斑性狼疮患者,在年仅20岁时就因肾衰竭开始洗肾。当时,国内的医疗院所主要提供血液透析服务,林文源也只能接受这种治疗方式。当他决定前往英国留学时,他了解到了一种可以自行操作的腹膜透析。
从俗称“洗血”的血液透吸引到“洗肚子”的腹膜透析,林文源表示,正是腹膜透析让他在国外的求学路上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身为肾友,林文源十分关心其他病友的状况。根据他近几年的访谈和研究,工作忙碌、时间较不固定的人,如学生和上班族,都觉得腹膜透析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许多肾衰竭患者认为,在刚开始进入透析疗程时,腹膜透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腹膜透析是一种在患者小腹植入透析导管的治疗方法。每天需要换四次药水,每次大约30分钟。患者一个月只需回医院复诊一次,这种治疗方式相对较为自由。目前,健康保险局还提供补助全自动腹膜透析机器,让肾友可以在夜间睡觉时连续透析八小时,白天则可以正常进行作息和活动。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洗肾效果和存活率方面表现相似。以香港为例,有八成以上的患者选择进行腹膜透析。在国内,血液透析的比率偏高,而腹膜透析仅占所有洗肾病患的8%,许多患者并不知道他们有两种选择。
署立新竹医院内科部副主任杨忠炜指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并非终身绑定,只要经过医师评估,两者间是可以转换的。洗肾是一种长期治疗,它会对患者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医疗界已经开始采用以病患为核心的医疗照护概念,考虑病患的生活型态。杨忠炜建议,患者应根据自身状况与医师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洗肾方式。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洗肾患者如何克服困难,追求学业和生活的成功案例。它提醒我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也呼吁医疗界更多地关注患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