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晨曦尚未洒满屋檐之前,一声响亮的鞭炮声划破了静谧的冬夜,唤醒了沉睡中的冰棱。我缩在被窝里,听到厨房传来的擀面声,想象着母亲在案板前忙碌的身影。案板上那雪白的面团,仿佛初雪中的梅花,中间点缀着朱砂似的红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父亲在堂屋中的动作更是庄重而神圣。他谨慎地擦拭门框,然后细心地贴上春联。我站在木梯下,看着红纸上的金粉在阳光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仿佛看到了飞舞的星光。
祖母的声音从祠堂传来,伴随着艾草的香气,提醒我们去给太公太婆拜年。檀木供桌上的三牲五果在烛光中泛着油润的光泽。在叩首礼拜时,我瞥见供桌角落的太公烟杆,仿佛看到老人刚刚放下它去晒太阳。
随着正午阳光的降临,姑妈们在厨房忙碌着准备饭菜。表弟蹲在门槛上数着压岁钱,那崭新的在他掌心里沙沙作响。窗外,腊梅轻轻颤动,花瓣飘落,仿佛为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几分诗意。
暮色四合,巷口的老槐树下聚满了欢声笑语的孩子。我们兜里塞满了瓜子糖果,追逐着扔摔炮。突然有人兴奋地喊起来:“看灯笼!”整条街的屋檐都挂起了火红的灯笼,晚风吹过,仿佛千百朵燃烧的木棉花在夜色中摇曳。
守岁的长夜里,祖母用布满裂纹的手教我写“福”字。墨汁在红纸上洇开,她称之为“福气蔓延”。零点的钟声敲响,微信提示音和鞭炮声同时响起,家族群里下起了红包雨。表姐在视频里笑得露出了所有的牙齿:“明年我们要拍美颜全家福!”
窗外的烟花此起彼伏,我望着这盛大的景象,深深体会到拜年的意义。那些红纸包裹的、写在春联上的、藏在叩首时的温度中,是岁月的馈赠,是亲情的凝聚,是文化的传承。拜年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亲情的深厚,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