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冬奥:构建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时
在冬季运动盛行的时代,医疗保障成为赛事成功举办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顺利进行,构建早期筛查、预防、急救、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新技术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一体化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近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相关项目组在北京召开推进会,深入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云顶滑雪场到崇礼院区,仅需直升机转运4分钟的时间;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智能救护车将转运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直升机转运同样只需4分钟。这些快速急救转运能力的增强,切实提升了赛事的医疗救护水平。项目负责人崔国庆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今年测试赛的开展,项目组在演练中不断优化转院流程,使崇礼院区及延庆院区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实现创伤中心两院联动、信息共享,成功建立了运动员绿色通道。这一通道的开通使得延庆院区接收的患者信息能迅速传达至北医三院,并通过直升机将患者转运至北医三院的时间缩短至仅25分钟。
由于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及赛事设置涉及两个地点三个赛区,因此除了迅速调度和快速转运之外,远程医疗救治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北京冬奥会的医疗救治效率,还能为后奥运时代各地医联体体系内资源的分配与协同服务提供示范。崔国庆教授进一步介绍,项目组正在研究建设冬季运动损伤数据库、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及远程会诊中心,旨在实现标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建立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完善诊疗全流程智能化辅助判断。目前,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算法在膝关节大病种的识别率已达到85%以上。项目组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包括多家医院的医联体网络,实现了远程会诊中心的共建。
除了创伤急救外,针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情救治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为了更好地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充分了解我国冬季运动损伤的分布情况和救治水平。为此,项目组正在进一步完善冬季运动损伤基线调查方案,并加速建立严重创伤的早期快速筛查和诊断流程及相关专家共识。至今为止,项目组已经公开发表了多项关于严重创伤早期快速筛查与诊断流程的团体标准和专家共识,并针对快速诊疗流程培训了大量的医疗人员。这一系列的努力都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了权威、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