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千年书法的巅峰之作
即使对书法一窍不通的人,也会知道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惊世之作——《兰亭序》。这是王羲之的绝世之作,描述了其与友人在兰亭的一次雅集,众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诗意盎然。
酒酣耳热之际,文人才子们诗兴大发,即兴创作诗篇。大家决定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为此序。酒醒之后,王羲之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写出超越兰亭之时的作品,对《兰亭序》更是钟爱有加。
这幅序共324字,其章法、结构、笔法都堪称完美。书法家们对其评价极高,称其“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王羲之视之为珍宝,将其作为传家宝传承给子孙后代。
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并非真迹,而是唐朝时期的临摹之作。那么真迹究竟何在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兰亭序》历经传承,直至唐朝唐太宗时期。当时,此序在王羲之的第七世孙王法极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
王法极,法号智永,继承王羲之的书法精髓,尤工草书。他对《兰亭序》极为重视,直至去世前才将其交给最看重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深知此序的重要性,将其藏于房梁上的暗龛之中。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得知辩才和尚收藏了《兰亭序》后,便派人寻找。辩才和尚坚决不交出。在一番斗智斗勇后,萧翼巧妙地偷走了《兰亭序》。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众多书法家纷纷临摹。在他驾崩后,《兰亭序》真迹下落不明。关于其下落,有一种说法是可能被唐太宗带入陵墓地宫——昭陵。
五代时期,温韬盗掘了除乾陵外的所有唐朝帝王陵。据史书记载,昭陵被盗掘时,《兰亭序》并未被温韬带走。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兰亭序》若不在昭陵,便可能在乾陵地宫中。
大文豪、考古学家郭沫若坚信《兰亭序》就在乾陵地宫里。上世纪50年代,乾陵地宫入口被意外发现,郭沫若激动不已,认为这里可能保存着包括《兰亭序》在内的珍贵文物。
关于《兰亭序》的真伪与下落,仍是一个历史谜团。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同看法或侵权举报,请通过邮件联系我们。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