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成因与分类
胎宝宝生活在妈妈的子宫内的低氧环境中,导致其代偿性地产生大量的红细胞以应对环境,这些红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当新生儿出生后,血氧含量迅速上升,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胆红素。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内,体内血红素加氧酶含量较高,这也大大增强了产生胆红素的潜力。这是新生儿黄疸的生理成因之一。
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不足。肝细胞内的Y、Z蛋白含量不足,使得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有限。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使得结合胆红素的功能欠佳。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也较差,易导致胆汁淤积。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无法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或粪胆原,这也是造成黄疸的原因之一。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宝宝在出生两天后皮肤会出现轻微的黄疸,三到五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如果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15mg/dL,那么就属于正常范围。
如果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就需要家长高度警惕了。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表现为早发性黄疸,即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如果黄疸指数急剧上升,一天增加超过5mg/dL,或者黄疸指数超过15mg/dL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也需要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常见的病理性黄疸之一是溶血型黄疸,这是由于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合所导致的。
了解新生儿的黄疸成因和分类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生儿的这一常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