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针对超常儿童和少年班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选择让孩子接受快速教育的现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所的刘正奎博士强调,奇才并非制造出来的,而是需要被发现的。
那么,什么是超常儿童?刘博士表示,超常儿童是指在某一特殊领域或智力水平超出一般儿童的孩童。这些儿童可能在智力、才艺或非智力个性化方面中的至少一方面表现得超出同龄人。其中,具有出色工艺美术或歌曲工作能力、智力高过一般孩子的孩子都属于超常儿童的范畴。而一些具有出色想象力、领导力或组织协调能力的孩子同样也属于超常儿童。
对于超常儿童该如何被发现并给予独特的教育培养,刘博士表示,这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1985年中科院心理所等机构与北京第八初中联合创建了超常儿童教育重点班以来,家长们纷纷为他们的孩子报名参加超常儿童的评估。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可以进入少年班接受快速教育?学校和有关组织是根据哪些标准和方式来选拔这些学生的呢?刘博士告诉记者,超常儿童的选拔方法多元化,包括神经特点、智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动态观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
“超常儿童”这个概念如同一把双刃剑。有些人认为在一般教育环境下,这些超常儿童可能无法获得与同龄人一样的健康学习和生活环境。刘正奎博士认为超常儿童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超常儿童在快速教育环境下更容易成才,而且可以避免人才流失。培育超常儿童不仅体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还能通过他们的发展趋势改善一般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长远和重大的意义。
对于人们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质疑,刘博士表示,少年班的孩子们需要在四年内完成八年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被逼迫学习。相反,教师们会重新构建知识结构,采用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加快式学习培训”。许多从少年班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立的近三十年中,近80%的毕业生在毕业当年就考取了世界各地的硕士研究生。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名校的录取率。这也证明了超常儿童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有望找到更加适合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已经接受快速教育的儿童来说,未来的发展趋势令人期待。他们可能会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北京八中儿童班的学员们以其非凡的才华和毅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百分之百地考入大学,其中99%更是步入了名牌大学的殿堂。更令人惊叹的是,有的学员在年仅16岁就踏上了留学的征程,不久后就成为了英国重点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而另一些学员则在22岁时就已经完成博士生学业,甚至成为了北大的老师。回顾历史,我们了解到北京八中儿童班自1985年成立以来,其学员在短短几年内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潜力。
对于超常儿童的快速教育,人们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并呼吁相关法律的出台。自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立少年班以来,我国超常儿童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仍没有针对超常儿童教育和培养的相关法律法规。
与此一些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超常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1972年英国施行了《奇才儿童教育法令》。澳大利亚、非洲、乌克兰等国也有针对超常儿童的专门法律规定。在印尼,更有专门的奇才监督机构,称为“新黎明曙光院校组织架构”,归属于人事部,学员的所有生活费都由中央承担。
中科院心理研究室超常儿童研究所的刘正奎博士指出,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办校组织,打着超常儿童教育的旗号开设不靠谱的兴趣班,缺乏正规的快速教育,这是导致现阶段中国超常教育不规范的一个关键原因。刘博士呼吁相关部门应关注超常儿童教育,对已经实施超常教育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他也希望能够对超常儿童的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并且最好能够通过法律来保障这些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让超常儿童教育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