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外部力量参与的重要性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表示,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将视情况采取多项处理措施,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更是实行一票否决。这一制度的再次强调,凸显了高校师德问题的重要性。
回溯至2014年,教育部已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划定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的“红七条”,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初步引入了“一票否决”制度。如今,针对研究生导师群体的特殊性,教育部再次强调其立德树人职责,这反映出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尽管制度已存在,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师德失范事件,如抄袭、性骚扰、压榨学生等,并未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这也暴露出既有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一票否决”制度在执行时遭遇的困境。如何让这一制度真正落地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使“一票否决”制度真正落地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谁来投票”成为关键所在。如果仅由内部人员进行投票,那么惩罚的“鞭子”可能会高举轻放,甚至不放。要让外部力量参与进来,如家长、社会等,让他们充当“投票人”。唯有如此,“一票否决”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成为一场关起门来的“内部游戏”。
对于师德一票否决制度,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种封闭的内部机制,而是需要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过程。只有吸纳外部力量的参与,确保“一票否决”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才能真正达到整顿高校师德失范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一票否决”制度的实施,则是这一任务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确保这一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推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文/张隐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