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追思先人与先烈
作者:邺夫
清明,这个深入人心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据传,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得到追随者介子推的舍身相助,割肉让他充饥。后来,晋文公即位后却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和老母选择隐居深山。当晋文公想要寻找他时,介子推已经抱树身亡,与老母一同离世。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追随者,进行了祭拜,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这一传统已有2500年的历史。
清明时节正值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此时万物生机勃勃,景象清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滋润大地,是春耕播种的绝佳时期。我国有句古话:“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正是对这一时期农业活动的生动描述。
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的节日,也是表达对英雄先烈敬意的时刻。扫墓时,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到墓地焚烧纸钱,培上新土,再植新枝,然后叩头祭拜。清明节也是国家公祭先烈的日子,向为国捐躯的英烈敬献花篮,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这一决定更凸显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和英雄精神的重视。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象征,激励我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那么,你是否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呢?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让我们一起追思先人与先烈,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