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往后,孩子们常吃的零食将迎来一场“分级革命”。一包薯片、一块巧克力派或是一杯冰可乐,在短短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就能一扫而空,但以后这些零食的消费将迎来不同的推荐级别。
由卫生部亲自出手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本月正式出炉,对于广大儿童喜爱的零食进行了精细化的分级管理。这份充满权威性的指南将儿童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等级。其中,孩子们普遍钟爱的膨化食品、巧克力派等零食被列入了“限制食用”的行列,意味着每周最多只能享用一次。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3-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都离不开零食的陪伴。对于这份《指南》的出台,家长们纷纷表示欢迎,认为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在许多育儿论坛上,家长们纷纷发帖分享观点。他们表示,除了家长自身的管教不严之外,零食生产商和广告商也在背后推波助澜。孩子们喜欢的糖果、膨化食品、巧克力派等零食包装上,印有他们钟爱的卡通形象,孩子们往往并不是知道这些零食是否健康好吃,而仅仅是因为喜欢这些卡通形象才去购买和食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零食的依赖。
上海华东医院的主任营养师陈霞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胖墩的比例越来越高,零食是背后的罪魁祸首。”这一《指南》的出台不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同时也给生产零食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建议企业在外包装上印制相关提醒,如同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将《指南》内容印在限制食品的外包装上,提醒家长适量给孩子食用。这不仅是一份对孩子的关爱,更是对健康的尊重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