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州市,一个震惊人心的故事在人们之间流传。年仅四十六岁的孙女士,仅仅因为和邻居的一场口角,突然陷入了一种无法出声的困境。她尝试用咳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声音却消失无踪,只能通过口型做出无声的表达。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多家医院的检查,她的耳鼻喉等器官都没有问题,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所有人。
半年前的一天,孙女士因家庭琐事与邻居发生冲突。这场争吵让她愤怒难平,回家后她试图与家人交流,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消失了。她的家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震惊了,疑惑不解。一些人猜测她可能是患上了脑中风,但孙女士的意识却十分清晰,她能够通过手势和口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其他行为也都正常。尽管如此,孙女士的“失声”状况一直未能好转,她的丈夫焦急万分,带着她跑了多家医院。但奇怪的是,医生们检查后都表示她的相关器官没有问题。这个神秘的病症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
一个月前,孙女士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山医大一院耳鼻喉科寻求治疗。在那里,王斌全教授细心地研究了孙女士的病情。他发现,虽然孙女士的各个器官都没有病变,但根据她的症状和表情,他推断孙女士可能患上了“癔症性失音”。经过详细询问孙女士发病前后的状况,特别是得知她患病前曾与邻居发生争吵后,医生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原来,“身体器官都是完好无损的,唯一的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医生随即为她制定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孙女士终于能够开口说话了。
那么,什么是癔症性失音呢?王斌全教授解释道,癔症又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通常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或不良暗示的作用下,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病,表现出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障碍。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如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甚至是亲人去世、生病等突如其来的打击,都可能是患病的诱因。除了“失音”表现外,癔症还可能表现为情感爆发、假性痴呆、瘫痪、运动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等。由于癔症是功能性症状,因此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通过聊天、疏导、行为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都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帮助,避免因为心理压力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我们也应该学会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冲突,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