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今年起正式在常住人口中启动大肠癌(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对于许多患者而言,面对这一诊断,他们常常陷入纠结:是先寻求外科手术切除,还是选择内科化疗?尤其当结直肠癌发展到晚期,出现肝转移时,患者更是面临诸多选择。不同的选择不仅关乎治疗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全国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技术推广试点工程”(简称“MDT工程”)近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的宗旨在于推广结直肠癌的MDT(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患者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这意味着,结直肠癌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进入了全新的“联合作战”时代。
初诊时,患者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科室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向。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每周二下午都会组织由各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方案进行集中讨论。在这里,接受多学科联合诊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已超过半数。潘志忠教授指出,这种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受限于特定的医疗环境,初诊病人往往一开始就决定了后续的治疗方向。在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治疗中,存在多种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病人最初找到哪个科室的专家,通常会按照专家的建议进行治疗。这无疑突显了初诊医生的重要性。这也可能导致初诊医生的个人经验和诊疗水平对患者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诊疗方案不适合患者,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可能使医生缺乏全盘考虑,无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传统的“分段式”诊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疗的需求。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医生们可以克服“单兵作战”和学科间的壁垒。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每次参与结直肠癌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医生有十几人。他们包括外科、内科、放射科、影像科等多领域的专家。潘志忠教授表示,由于结直肠癌患者容易发生肝转移和肺转移,肝胆科和胸外科的医生也需参与讨论。经过充分讨论,医生们会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为患者制定最为妥当的治疗计划。
这种“一站式”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率,而且确保了治疗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通过追踪患者在院内的去向,医生们可以更好地衔接治疗,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模式的推广与实施,无疑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