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沉淀与文明的璀璨,总是让人自豪,但也孕育出了某些阴暗的角落——“盗墓贼”。在老百姓的口中直白地称之为“盗墓贼”,而文人墨客则更懂得中国汉字的精妙,赋予这些行为更为隐蔽、文雅的名称。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枭雄,因军饷不足而将目光转向死者的安息之地。为了掩盖其真实目的,他设立了如“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
尽管曹操的手段在官方文书上显得文雅,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将其盗墓行为视为污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为大”,对死者的尊重与敬仰是根深蒂固的。盗墓,始终被看作是不光彩的行为。利益的诱惑使得这一行为一直存在,数千年来如影随形。
曹操的盗墓行为让考古界对其充满痛恨,也有学者无奈感叹:“汉墓考古靠运气!”尽管曹操的官方盗墓行为惊人,但不能将所有被盗的汉墓都归咎于他。他最大的影响是开了一个恶劣的先河,自曹操之后,每当乱世,军队缺乏军饷时,都会效仿其行为。
于是,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十墓九空成为了常态。无论生前的地位如何显赫,死后都难以避免被盗墓贼所侵扰。在中国,帝墓众多,但能够岿然不倒的却只有两座。其中一座是众所周知的陵墓,而另一座则属于一位独特的女性帝王——武则天。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权力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生前,也延续至死后。在选择陵墓时,她面临两种选择:与唐高宗合葬,或是另辟新陵。作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武则天需要的是后世的承认,因此她不愿仅仅以帝后的身份“陪葬”。
武则天选择了让两位著名的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来为她寻找风水宝地。这两位术士依照武则天的吩咐,经过周游数年的考察,都认为梁山是最佳的选择。武则天在接到他们的密令后惊讶地发现两人选择了同一个地方。在考虑了许久后,她决定采纳这个选择,并选择了模仿霸陵的营造方式。
霸陵依山而建,藏陵于山之中,这种设计在后世被许多帝王所效仿。武则天决定从防盗入手来营造她的乾陵。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乾陵终于建成。武则天在视察后对其十分满意,相信这种隐山悬崖的设计可以让后世的盗墓贼无功而返。
事实上,武则天的自信并非虚夸。在十八陵中,乾陵历经了多次盗墓测试的洗礼,无论是数十万人的盗掘还是军阀使用热武器的破坏,都无法攻破其防线。甚至连墓道入口的位置也无人知晓。乾陵是唐朝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帝王陵,从这个结果来看,武则天无疑是成功的。
在1958年,几个农民意外地炸出了乾陵的墓道口,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国务院迅速采取行动,制止了学者想要一窥究竟的念头。如今,重见天日的乾陵仍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安谧在梁山顶部。这座陵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对武则天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