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过得不错,仿佛值得更好的人生。有时候,又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尽如人意,希望能有个人愿意陪伴自己度过余生。这样的感受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而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在不断变化。
一个名叫Jess的韩裔美国女孩,在Youtube上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她拥有六重人格,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在她的身体里,六个不同的人格共存:有保护欲强烈的哥哥Max,有活泼开朗的闺蜜Alex,有笑容治愈人心的女孩KC和Quinn,还有成熟稳重的母亲Jade。这些人格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Jess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Max是Jess最早分裂出来的人格,他勇敢聪明,保护着Jess免受痛苦。Alex则是Jess在学校中的另一个身份,她帮助Jess应对校园霸凌,展现出女孩间的温馨。KC和Quinn是一对性格截然相反的双胞胎,他们的出现给Jess带来了更多的生活色彩。而Jade作为所有人格的母亲,照顾着Jess和其他副人格的生活。
一位名为卡梅伦·韦斯特的心理学家,深谙人格之谜,他不仅是DID患者,更以自传体书籍《人格的二十四重奏》为我们揭开多重人格的神秘面纱。转发此文至朋友圈并截图后台,便可免费获得此书。福利期限截止至9月18日。
在这本书中,卡梅伦描述了自己在多重人格间的游走。他时而化身成年男子,时而变成幼年男童,甚至有时以青春期少女的面貌出现。他们虽然共享同一身体,但每一个“他”都有着独特的声音、动作和神态,切换之间毫无预兆,也无法自控。
对于多重人格的产生,卡梅伦在《分离障碍手册》中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指出其成因并非遗传于家庭内部,而是与外部环境特别是早年的创伤经历紧密相关。约90%的DID患者在童年遭受过身体或待,这些创伤通常发生在九岁之前。
遭受虐待的孩子往往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行为,他们会选择将意识与眼前的事实保持距离,让心灵的其他部分来应对这些痛苦和记忆。如此,孩子可以维持正常生活,上学、玩耍,而虐待的记忆则由不同的人格来分担。久而久之,这些分身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特征,与孩子的原始人格分离,成为他的多重身份。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三种人格状态:内在父母、内在小孩和内在成人,他们在我们的身体里交替出现。在没有压力时,我们容易表现出内在父母的照顾与爱心;在承受巨大压力时,内在小孩会渴望被爱、被理解;在适中的压力下,内在成人则充满好奇和斗志,追求自我实现。在亲密关系中,这六种状态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具备高超的“爱商”,懂得如何表达爱、如何被爱。
多重人格虽然罕见,但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多元的。我们内心既有自恋也有自卑,既有激情也有冷静,这些不同的侧面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格。只有了解和接纳这些不同的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爱。
读完卡梅伦的故事,我们或许不会遇到多重人格的挑战,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他的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当我们面对压力、面对爱、面对自我时,我们可以更加坦然、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