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节俭之君的名与实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以其节俭闻名于世。他在位期间,无论是在修建宫室、日常生活还是陵墓方面,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节俭态度。《史记》记载,他甚至舍弃了价值百金的露台,不允许后宫有拖地的衣裙和纹绣的帷帐,陵墓中也不得出现金银铜锡,只能使用陶器。在他的遗诏中,更是强调“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位被誉为“抠搜”的帝王,死后数千年里,一面受到朝野的称颂,一面却似乎被盗墓贼所“嫌弃”。《汉书·传》却记载,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带领数十万人烧毁了长安城,盗掘了几乎所有的宗庙陵墓。可在混乱的长安城中,汉文帝的霸陵却安然无恙。
如果汉文帝墓中尽是陶器,那确实不值得大力去盗掘。再加上他生前推行节俭,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盗墓贼们不去打扰他,似乎也是情理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人们发现力倡节俭的汉文帝似乎并非如表面那般“薄葬”。
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就已形成了厚葬的习俗。到了汉代,这一风气更是盛行。骊山之墓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即便汉初国力尚弱,皇室也开始新帝即位次年便修建墓葬,且陪葬品越多越好。厚葬在汉代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文化,绝非汉文帝一人之力所能改变。
那么,是否有可能朝臣们违背汉文帝的遗愿,将他厚葬呢?西晋末年的一起盗墓案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晋书·索綝传》记载,陕西一带的数千盗墓贼盗掘了霸陵、杜陵和薄陵,获得了大量珍宝。索綝对此的解释是,汉天子即位一年后便开始修建陵墓,天下的贡赋三分之一用于陵墓。汉文帝的陵墓中自然会有大量珍宝。
索綝认为,汉文帝虽然是极其节俭的帝王,但与其他汉代天子相比,其陵墓应该算是陪葬较少的。而那些在位时间久、成就高的皇帝,其墓葬恐怕更是厚葬中的厚葬。这一观点并非没有反对者。
有人坚持认为,汉文帝的遗诏只命令三万一千工人护送棺椁、穿穴和复土。与秦始皇动辄十万计的用工量相比,这似乎微不足道。这么点工人能建出的陵墓也势必简单。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万余人只是将汉文帝葬入霸陵的人手。霸陵是以山为陵,因此其建造确实比其他帝王的堆土为山的陵墓节省人力。但这座陵墓最终的工作都需要三万余人,可见其规模与薄葬并无太大关系。
汉文帝虽然下令使用石质棺椁,但这开启了后代以石为棺的风俗。作为第一位凿山为陵的帝王,他虽然省去了堆土为坟的工作量,却也引发了后代的争相效仿。
在汉文帝逝世时,继位的汉景帝已经年过三十,形成了自己的三观和政治态度。在薄葬还是厚葬的问题上,汉景帝与汉文帝存在较大的分歧。按照汉景帝的观念,他作为帝王和父亲,应该按照礼俗将汉文帝厚葬。因此有可能他实际上将文帝厚葬,但对外宣称是遵从遗诏薄葬。
也有人猜测汉景帝的心思,试图挖掘汉文帝的墓。因此在汉武帝时期,民间就有本该埋在霸陵的瘗钱出现。说汉文帝的墓连盗墓贼都懒得“光顾”,确实有些夸大其词。
汉文帝到底是薄葬还是厚葬,这是后人的事。但他在世时倡导的节俭和弃奢靡之风,才是他真正无需辩驳、备受推崇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