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日通过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确保到2030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
根据该方案的时间表,北京计划在短期内展现显著的改变。到2015年,PM2.5的浓度相较2010年将下降15%,而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下降30%。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彰显了北京市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坚定决心。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王毅指出,地方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很少出台十年规划,因此这一方案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仅是对去年发布的《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补充,更是对公众期待的有力回应。
《工作方案》中详细列出了八大治理措施,包括增设PM2.5监测点、削减煤炭消费总量、遇重污染天气部分公车停驶以及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产业等。这些措施旨在直接针对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机动车排放和煤炭燃烧。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明确了未来的空气质量目标。到2015年,PM10和PM2.5的浓度将有所下降;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2010年下降30%。虽然这些目标与世卫组织的建议还存在差距,但它们已经显示出北京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工作方案》还强调了加强交通领域的治理,包括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等。当遇到重污染天气时,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将停驶部分机动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污染。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不仅为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而且展示了北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信心。虽然目标的实现需要时间,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将为未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北京市正在深入推进燃煤控制行动,致力于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0年,全市燃煤比重将锐减至10%以下,煤炭消费总量也将被严格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相较于“十一五”末,这一数字将削减62%,显现出北京市治理环境的坚定决心。
在工业领域,北京市已明确表示,将严禁新建、扩建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炼油、石化、水泥、钢铁、铸造和建材等。规模以上工业项目必须入驻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以实现集中管理和污染控制。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将有1200家沥青防水卷材、玻璃、陶瓷等企业逐步退出北京市场,东方化工厂也将停产并退出运营。这一连串的举措,预示着北京市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京津冀地区仍然集聚了大量的高污染产业,如水泥、钢铁、炼油和火电等,仅这一区域的年燃煤总量就超过3.5亿吨。对此,北京面临的环保挑战远未结束。王毅指出,北京的空气质量不仅受到本地污染的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PM2.5污染源的传输影响。据环保部门监测,外来微尘对北京PM2.5来源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24.5%。
北京的环保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必须与河北、天津等周边地区进行协同控制。只有区域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这也表明,简单的将企业迁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采取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措施,以实现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