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健康网报道,北京公办养老院面临严重的供需矛盾,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的核心议题。近日,新京报的北京养老调查系列报道揭示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在调查中发现,北京的一些公办养老院已经人满为患,床位紧张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一家拥有1100张床位的养老院,等待名单上却赫然有7000多人,想要入住的话,至少得等待十年。而部分社区日间看护室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反而成了居委会的办公场所,高龄老人的养老券也时常无用武之地。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养老已成为社会的重大挑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发展规划》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养老体系构想,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从媒体的调查来看,这一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难题。核心问题正如某社区工作人员所言:“一没钱,二没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各种养老方式的边界进行明确。机构养老主要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一般化的、标准化的老年服务。社区养老则更侧重于为可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以健身、教育、文娱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服务。而居家养老应该兼顾两种需求,既要为失能老人提供标准化的日常照料服务,也要为可自理的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
要理顺这些养老方式的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明确不同养老方式的特点。以居家养老为例,它可以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享受服务,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偏好。但现在的问题是老年居家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匹配。对于一些基本护理服务,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护理人员而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对于个性化服务,如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又由于费用问题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对此,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培养包括社会工作师、专业护理员、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在内的专业服务人员,并建立老年服务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应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推动和资助专业化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例如,对于北京80岁以上的老人,应尽快出台更多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官办民营等。
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和部分社区日间看护室的形同虚设,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投入不足。投入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并调动民间组织、家庭等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鲁全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