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进修期间,博古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王明等人。这群人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集体,其中包括博古、凯丰、何子述、洛甫等28名中国弟子。博古以其天才的演讲能力和激情洋溢的报告,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米夫的喜爱。
1930年,博古从苏联归来,正值中央局势多变。当时,向忠发担任中央总书记,而实际控制权在李立三手中。由于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过高,中央政治局在6月的一次会议上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定,这一决策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色彩。
7月,中央机关在上海进行政治策划会议时,博古毫不畏惧地第一个站出来批评李立三的错误。他言辞犀利,直击李立三的左倾路线。随后,王明发表了长篇演说,公开指责李立三犯下了“托洛茨基主义、陈独秀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混合错误”。
虽然王明刚从苏联归来就雄心勃勃,企图取代李立三,但大权仍在李立三手中。经过一系列事件后,米夫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王明因此得到了重视。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被任命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博古作为他的同志自然得到了重用,担任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总书记。在王明赴莫斯科前,更是将博古推上了中央总书记的位置。
王明的选择可谓深思熟虑。他不仅看重博古在中山大学的同窗之情,更看重博古年轻、资历浅、斗争经验不足,但对共产国际和王明忠诚耿耿的特点,这有利于王明的遥控指挥。王明也希望从苏联归来后能名正言顺地坐上总书记的位置。
于是,博古在党史上创下了两项前所未有的“记录”:第一,他被任命为中央总书记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这样的“飞跃”是前所未有的;第二,他当时不到24岁,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被人们称为“中央的小伙子”。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博古:
博古是我遇见过的最有风度、最有趣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政治局最年轻的成员。他身材高大、瘦长。实际上,他总是处于极端兴奋之中,动作急促而不协调,经常神经质地哈哈大笑。他的牙齿前突,眼睛外凸,特别是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眼球似乎要往外冒。有人称他是“怪人”。他喜欢打网球、玩扑克,他常常留着很短的头发,好像一把硬刷子在头顶上。他的反应非常快,甚至比周恩来还要敏捷……
的确,王明的眼光独到,博古作为“总掌舵人”,确实忠实地执行了王明的路线。博古因其行动幅度大、显得有点僵硬而得到了“黑面木偶”的绰号。此时的他,真的有点像“木偶”——一举一动都受到身在莫斯科的王明的遥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