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于6月11日2时31分成功将海洋一号D星送入太空。这一新星,作为中国海洋水色卫星家族的新成员,将与我们现有的海洋一号C星携手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这一重大进展对我国在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观测能力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标志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海洋卫星的发射,离不开各类遥感器的搭载,它们负责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根据功能的不同,遥感器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三大类型。其中,海洋水色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捕捉我国近海和全球水色、水温的动态变化,以及海岸带的动态信息。
作为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它配置的五项有效载荷各有特色,包括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定标光谱仪以及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些设备能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海洋水色探测,从水色环境、水质、到大洋渔业、海温、海水、赤潮、绿潮、海岸带以及极地科考等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海洋一号D星与C星的联合观测,如同给我国的海洋观测装上了一双“千里眼”。通过上、下午组网观测,它们能够大幅提高有效数据获取的概率,弥补因太阳耀斑、海上泡沫以及云层阴影造成的影响。专家表示,这一创新性的观测模式,将使得我国在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获得更强大的数据支持。
自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星成功发射以来,我国在海洋卫星领域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已经从试验应用阶段成功转向业务服务阶段,为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南北极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强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国已经成功打造了以“海洋一号”命名的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并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水色遥感领域跻身国际前列。
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我国规划了三个系列的自主海洋卫星。除了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外,还有海洋二号系列卫星(主要负责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和海洋三号系列卫星(主要负责全天时、全天候监视海岛、海岸带及海上目标)。目前,我国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组网已经启动,其他系列的卫星组网也在积极推进中。未来,我国将在全球海洋观测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一重大进展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实力,更是对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0年6月12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