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蘑菇中含有甲醛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青岛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迅速做出回应,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据首席专家靳晓梅介绍,蘑菇在生长过程中自身代谢会产生甲醛。这些甲醛是蘑菇的代谢产物,并且可以通过清洗和加热后被破坏掉。在正规渠道购买的蘑菇,经过适当的处理后进行食用,是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的。
马兆立教授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提到,食物中少量存在甲醛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甲醛是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能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包括平菇等菌类、部分蔬菜、肉类、海产品以及贝壳类动物等。市民无需因为检测到食物中的少量甲醛而惊慌失措。
青岛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对市场上的蘑菇进行检测,并确认市场上的蘑菇都是安全的。市还投入500万元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确保市民的食品安全。
市菜篮子质量检测中心的李主任却提到,目前国家还没有把蘑菇列入蔬菜检测范围。他认为,蘑菇自身在代谢过程中就会产生甲醛,这是正常现象。而且,目前对于蘑菇中甲醛的含量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
青岛市食用菌工作站站长王永先也强调,在种植过程中不会使用甲醛。他提到全市的食用菌种植过程中都没有使用甲醛的情况。即墨市民王先生也表示,他种植蘑菇30年,从未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甲醛。
对于之前媒体关于岛城市场蘑菇含甲醛的报道,马兆立教授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他和他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了详细的实验过程,包括处理蘑菇、制作汁液、检测甲醛含量等。实验结果显示,这三份样品中的甲醛含量都在正常范围内。他也强调,这些甲醛是蘑菇的代谢产物,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专家们都表示,蘑菇中的甲醛是其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化合物甲醛,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消除。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蘑菇时无需过分担心,只要选择正规渠道并确保适当的处理,就可以放心食用。马教授向记者介绍了甲醛的两种形态:游离甲醛和化合物甲醛。据了解,游离甲醛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而化合物甲醛则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检测过程中,通常会将化合物甲醛转化为游离甲醛进行检测,这就使得蘑菇中是否含有游离甲醛不能确定。
针对这一不确定因素,我国尚未制定蘑菇中甲醛含量的限定标准。韩国、日本和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关标准,规定每千克蘑菇中甲醛含量不得超过300毫克。从目前的检测结果来看,市场上还没有发现超过这一标准的蘑菇。
为了进一步验证,马教授和他的学生们进行了一项对比试验。他们选取了来自同一批次的蘑菇样品,经过蒸煮10分钟后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蒸煮后的蘑菇几乎不再含有甲醛成分。马教授表示,市民在烹饪前只需将蘑菇用热水焯一下,就可以安心食用。
马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媒体在报道相关检测数据时存在一些误解,没有正确区分化合物甲醛和游离甲醛。根据他们的检测数据和蒸煮试验结果综合判断,所检测的蘑菇样品中的甲醛为易被破坏的化合物甲醛,市民可以安心食用。他希望媒体在报道相关话题时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