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科普竞答”成为了网络热门活动,这一关键词在主流搜索引擎上的搜索结果已经超过了百万条。这一切的源头在于重庆市科协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所开展的一项网络科普竞答活动,通过手机在线答题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竞赛,更是中国科协系统打造全域应急科普的一个缩影。
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医生们与疾病短兵相接,而科学与愚昧、谣言的斗争也同样激烈。各种流言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和恐慌,一些地方出现了非理性抢购药物等现象,凸显了应急科普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普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科协成立了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并整合各种资源,迅速形成传播合力,普及科学防疫与心理健康知识。其中,“科学辟谣”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真相得以传播,谣言得以澄清。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级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等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应急科普机制,建立各种应急科普的常态化平台,加强新媒体在应急科普中的运用。现有的应急科普工作仍存在短板,如投入力量有限,没有形成制度化合力等。对此,专家们建议加强应急科普主体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提高科普平台的公信力。
专家们认为日常的公共卫生、流行疫病、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科普工作不够深入,公众仍然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他们建议把应急科普纳入到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建设中去,特别强调应急文化、安全文化和风险文化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发挥科协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等优势,参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未来我们需要协同推进应急与长效机制的建设,确保科普工作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公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彭宗超、薛澜等专家强调,我们需要强化应急科普背后的基础研究。他们认为,应急科普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将深奥的科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老百姓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并将其与民众的切实需求紧密结合。面对新冠病毒这类突发未知事件,如何预先制定有效的应急科普预案是一大关键课题。
与会专家也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问题。他们建议,应以未来十五年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公众科学素质需求为出发点,编制一份全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此,我们需要大力实施“新时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推动科普理念、制度、内容以及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必须研究并构建一套新时代的科学素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将健康素养、安全素养以及应急素养等纳入科学素质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中。我们还要拓展科普的多元价值,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提升科普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本报记者操秀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