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航局联合外交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及移民局等五部委发布公告,针对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客运航班入境做出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严控境外疫情向首都北京持续输入,并提高国际航班旅客的安全与健康保障能力。这一系列调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十二个被选为第一入境点的机场的挑选标准又是如何?接下来是否会进一步调整?这些热点问题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回应。
这一策略性调整主要是基于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孙韶华表示,民航作为国际人员流动的主要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输入性风险。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每周都有大量的国际客运航班往来于世界各地。为了确保首都的安全和旅客的便利,从3月20号开始实施国际航班的调整。具体来说,所有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都将被调整到12个指定的第一入境点入境。
那么,为何选择这12个城市作为指定的第一入境点呢?孙韶华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这些机场必须能够接受国际航班降落和起飞,具备通关条件。机场的保障能力要符合安全运行规章标准,可以满足大型飞机的运行需求,且保障设施和专业人员能力要达标。机场需要设有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的分支机构,以便航班经停时有一定的保障资源。为了方便航空公司,还可以根据航线的方向就近选择第一入境点。目前确定的12个第一入境点均符合上述要求。
对于口岸检疫的准备情况,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表示,公告发布后,海关总署迅速部署安排,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配专业人员支援有关海关一线。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派出了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协助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还强化了现场保障,调整检疫场所,充实物资储备,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提升现场处置能力和个人防护水平。
至于后续是否会进行调整,孙韶华表示会根据疫情变化情况以及公告的要求,适时调整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指定第一入境点的安排及相关措施。这一系列的措施旨在确保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尽可能地便利旅客,为国际航班的旅客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环境。宋悦谦透露,截至目前,我们国家的四个直属海关已经对入境的十一架分流航班实施了严格的入境检疫工作。这些海关如同抗疫的坚强堡垒,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确保国家的安全。他们执行的任务并非简单,而是要进行全面的“三查三排一转运”,即查验旅客的健康状况、检查携带物品和排查潜在风险,同时对航班进行全面排查和消毒。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每一架降落在此的航班都是他们关注的重心。
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我们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无论是确诊的病例,还是疑似病例,甚至是有症状的人员和密切接触者,我们都会进行严格仔细的采样送检。一旦发现这些人员,我们就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将这些人员移交给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进行妥善处置。这是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接力赛,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的目标是为了确保每一位旅客的安全,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在这场战斗中,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