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的“榜下捉婿”究竟是何意?让我们一同跟随风趣网的小编,揭开这一古老婚姻文化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故事。
在热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一幕“榜下捉婿”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幕剧情,更是对宋代婚姻文化的一种生动展现。“榜下捉婿”,就是在科举发榜之日,各地富绅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的士子做女婿,场面热闹非常,因此得名“捉婿”。
要理解“捉女婿”的热闹,首先要一探宋代的社情。在宋代,“士、农、工、商”虽为社会基本构成,但士人的社会地位无疑是较高的。因为只有读书人才有机会走进朝廷,接近权力的核心。宋代的国策是“强干弱枝、重文轻武”,这使得文人的地位更加崇高。就连剧中的庶女盛墨兰也感慨道,“文官清流总比顾侯一介武夫强多了。”
宋代社会趋向商业化,经济发展蓬勃。开放的市场、海外贸易等因素使得百姓更加富裕。这些有钱的商贾平民,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纷纷想要靠拢士人,从而导致“榜下捉婿”这一独特现象的诞生。
在《知否》中的一幕,顾廷烨调侃盛长柏道:“你家这是全体出动,生怕你金榜高中了,哥哥被抢走,连妹妹都来当守卫。”这正是“榜下捉婿”的生动写照。
宋代每两到三年便有一次考试,发榜时,达官显贵、商贾名流都会争相物色女婿。即便现在囊中羞涩不要紧,只要考生高中,就有机会成为高门商贾的女婿。《董传留别》中的一句诗就描绘了这一幕:“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车”。
对于商贾而言,“榜下捉婿”不仅是提升地位的机会,更是一种投资。中榜的士子虽当下并非官员,但就像潜力股一样,未来必定进入官场,成为仕人。他们的女儿嫁过去就等于嫁入了官宦之家。
对于那些出身寒微的士子来说,商贾的财力和丰厚的嫁妆也极具吸引力。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迎娶商家女子。
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在科场选婿的人中,不乏一些“饥不择食”者,他们甚至忽略了阴阳吉凶、家世背景等传统考虑因素,连新及第进士是否单身都来不及了解。曾有一位新及第的年轻举人,被权势之家看中,该家便派出众多壮丁将其簇拥至家中,他既不拒绝也不逃避,欣然前往。
不久后,一位穿着高官袍服的人出现在青年面前,提出嫁女的请求。而青年则委婉地表示需回家与妻子商量。这一幕令人忍俊不禁。围观的众人见状散去。年龄有时也不是问题。有一位叫韩南老的进士,很快便有人来提亲。他并未拒绝,而是以一首绝句幽默地回应:“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若将“榜下捉婿”置于现代语境下,想必就是每年发榜日,各大名校门前都停满了名车,争相抢夺优秀毕业生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