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的脚步刚刚远去之际,青海省平安县古城回族乡新庄尔村的村道上依然铺洒着洁白的雪花。在这里,村医马应海早已开始了他的忙碌之旅。背着药箱,踏着积雪,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向着那些患有慢性病的人们家中行进。
新庄尔村,这个拥有三千余人口的村庄,如今被75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纳入村医马应海的视线。他手中的农牧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一个病患的情况,而他也将定期前往病患家中进行随访,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今年29岁的马应海是古城乡十二位村医中独一无二的大专生。自从2003年从青海省医学院毕业后,他便被古城乡卫生院录用,每月享有稳定的工资。当他来到新庄尔村接替已故的老村医时,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平安县的卫生局局长马占奎向我们透露,尽管该县距离省会西宁仅有30公里,但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乡村医生的队伍面临留人难、留人长更难的问题,导致许多村民不得不前往省城寻求医疗帮助。
为了缓解村民的看病难问题并稳定乡村医生队伍,青海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村医的补助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区由原本的每年五千元提升至每人每年八千元。每个村卫生室还按每年一千元的标准享受水电暖补贴。对于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村医,他们每人每年还能额外获得一千元的补助金。
这些政策让包括马应海在内的全省六千六百八十九名乡村医生受益。马应海为我们算了一笔账:补助金额的提高,加上学历补助和水电暖补贴,他的年收入已经接近一万元。再加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补助,他经营的村卫生室的年收入达到了约一万八千元,相较于过去的收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不仅如此,青海省还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允许村医自种、自采、自制中草药并应用中藏医适宜技术来增加收入。县级财政还为每个村卫生室安排了药品周转金。据统计,全省村医的年收入可达约一万五千元。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青海省还注重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如集中培训、临床进修、对口帮扶等,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在硬件设施上,青海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投入,用于改善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配备常规诊疗设备。在新庄尔村卫生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医疗环境的改善和医疗设备的完善。
以前,由于村卫生室的条件有限、收入不高以及社会保障不足,村医岗位往往无人问津。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多项措施的出台,不仅提高了村医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从业环境,还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如今,平安县已经为所有村医缴纳了养老保险金。这一切的变革,都为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乡村医疗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