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接到市民投诉热线,称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安排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教室外的楼道里考试。接到消息后,记者立刻驱车前往学校,一竟。
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记者抵达进贤二中初中部。只见四楼和五楼的楼道里坐满了瑟瑟发抖的学生,他们正面临着期中考试。在寒冷的天气里,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寒冷,更何况是这些正在紧张考试中的孩子们。他们的身体在寒风中颤抖,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一次双重考验。
此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争议。从绿领巾、红校服到类似“差生测智商”的个别校内制度设计,我们的教育系统似乎在不经意间走上了歧视差生的道路。功利化的教育观导致评价体系的扭曲和教育方法的急功近利,使得受伤的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包括他们的老师和父母。
进贤县第二中学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并出台禁令,不准歧视、排挤“差生”,但现实中,对“差生”的歧视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有的学校按考试成绩名次编排学号、座位,有的在教室里特设专座、将“差生”打入另席,甚至有些更为过分的行为,如逼喝猪奶、用熨斗烫等。这些行为无疑给“差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而不是按照成绩来划分学生的等级。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和潜力,应该被平等对待。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对于进贤县第二中学的事件,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我们应该呼吁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他们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