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爆料,因行政公权力的正式回应社会担忧,市内许多医院已经完成了抗生素比例控制条例的制定。从此,抗生素可能变得“一药难求”。
这一新措施在公众和医务工作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行政干预是否过度?以药量定义奖惩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核心问题都需要多方参与讨论。
伴随着这样的讨论,来自患者的声音也开始浮出水面。市民黄女士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因医生拒绝开抗生素而延误治疗。初时发烧,医生仅开了中成药,虽然考虑到抗生素的耐药性,她对处方表示满意。但当孩子反复发烧时,她强烈要求使用抗生素,但医生仍然拒绝。最终,孩子病情加重,不得不送院治疗。类似的情况在耳鼻喉和儿科医生中更为常见。
网络上,人们开始感受到往日常用的抗生素变得难以获取。
有医生透露,医院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抗生素使用指引。门诊医生抗生素的使用率被控制在10%-20%之间。去年开始实施的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办法》已经进入到文件修订程序,其中明确提出了管理指标,可以说是史上最严格的一次管理。
在此背景下,市内许多大医院根据上级规定,已经制定了内部规定,规定了门诊医生抗生素的用药比例。如果有医生或科室超标,可能会面临内部处罚,包括扣罚工资、年终奖以及对专业水平评定的负面影响。
这一新措施究竟是好心办坏事还是行之有效的善举?各方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保护患者免受抗生素滥用之害的必要措施,也有人担心这会限制医生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甚至可能导致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无论如何,这一新措施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已经开始改变医生和患者的行为。未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其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普及教育,让他们了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滥用带来的危害,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