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嵩绘与冀业:问题饮料的妥善处理之道
面对投放市场的7.6万箱问题饮料,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召回所有有瑕疵的产品,赔偿消费者的损失,还是选择沉默,让这件事悄然结束?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了可口可乐公司、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面前。
从4月17日至28日,“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持续发酵。在媒体的深入挖掘和监管部门的驻厂调查后,先前坚决否认氯水混入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终于承认了部分产品含有余氯的事实。除了简单的道歉,公司保证这些含氯产品对人体无害。这份道歉似乎缺乏真诚,反而透露出一种傲慢。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发现可口可乐公司在处理危机时的态度始终强硬。从一开始的“员工爆料含余氯系误传,产品安全可靠”,到监管部门介入后承认“混入的是包装清洗用水”,可口可乐一直强调产品的安全性。
这种傲慢的底气,或许来源于其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凭借对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可度的掌控力,可口可乐似乎有了店大欺客、唯我独尊的霸气。而这种霸气也让它敢于将存在瑕疵的产品投放市场。
这种傲慢也许是被“惯”出来的。现行的饮料检测标准并未包含含氯项目检测,对于故意隐瞒含氯产品投放市场的情况,也只能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其停产整改。监管的疲软和法律的缺位,使得对可口可乐的惩罚变成了一场无关痛痒的毛毛雨。
事实上,可口可乐并非唯一陷入此类困境的洋品牌。近年来,许多在国外质量过硬的洋品牌在国内频频陷入质量门事件。要想杜绝此类“南橘北枳”的现象,消除类似可口可乐的傲慢态度,我们需要从加强监管、健全法规和完善市场方面做出长期努力。
当务之急仍是这7.6万箱问题饮料的处置问题。是召回产品、赔偿消费者,还是不了了之?这不仅是对可口可乐公司和监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我们整个市场监管体系的一次挑战。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个问题,让消费者和市场看到我们的决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