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药品,一律认定为假药。近期在我国多地频频爆发的假药事件,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因素。行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以及资本投入较少,都为假药的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
假药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现在的假冒伪劣犯罪已经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单一打击难以彻底根除。公安机关在打击假药生产商时,往往如同打草惊蛇,即使打掉一个,很快也会有其他生产商补上缺口。对此,需要全国范围内的集成打击,形成网状打击格局。
针对假药事件,公安部经侦局的副局长高峰坦言,当前我国的刑法以及附加刑的惩处力度明显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旦有此类犯罪记录,个人的贷款、就业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终身禁入相关行业,犯罪成本极高。而在我国,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相对较低,许多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审讯时拒绝交代,因为他们知道过几年又可以重操旧业。为了加大打击力度,必须强化刑法的惩处力度,并引入附加刑。
中国政法大学的曲新久教授指出,假药之所以屡打不绝,与行业的低门槛、低技术要求、低资本要求密切相关。行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监管上应创新方式,摧毁假药的完整链条,提高犯罪成本和“入行”难度。各部门间需情报互通、信息共享。药品企业可从生产技术上加大防伪力度,比如针对包材回收严重的药品,改为一次性包装,增加假药生产的难度和成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当前从事假药犯罪的大多是个体经营户,他们对信用、贷款等的依赖程度较低。完全借鉴国外的打击手段可能并不奏效。在加强监管和打击的还应从源头上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微微健康网提醒广大市民:使用假药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可能掩盖病症、延长病程,甚至因贻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对于孕妇而言,使用假药更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痴呆、智商低下,甚至死胎。务必谨慎选择药品,确保自身健康。